老有所养,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“国之大者”,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。乌兰察布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30%,是自治区老龄化程度最深的盟市。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,乌兰察布因地制宜、积极探索,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“互助幸福院”建设,打造“乌兰幸福院”养老服务品牌,探索出一条在边疆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养老的可推广、可复制新路子,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认可表扬,并在全国推广。
一、创新养老模式,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。针对全市农村分散、老年人口多的特点,和农村养老设施不全、养老服务难以延伸的问题,乌兰察布先行先试,从2012年开始,按照“能改则改、宜建则建”的原则,以行政村为单位,依托农村各类闲置房屋,建设农村“互助幸福院”,实现了“集中居住、分户生活、自我保障、互助服务”的农村养老模式,改变了农村之前没有养老场所的局面,被国家评为“中国十大创新社会福利政策”。为有效解决资金短缺、投入分散问题,积极整合利用财政预算、债券、项目资金、京蒙协作资金、福彩公益金等各类经费,破解了农村养老服务“钱从哪里来”的难题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30个,是2019年的11倍,农村“互助幸福院”475处,养老服务覆盖率、养老机构入住率分别达到90%和60%,较2019年分别提高50和12个百分点。
二、聚焦服务优化,全面提升养老功能品质。一是推动设施服务扩面提质,在全区率先实施“三改三修、五化同步”,即水冲厕所、清洁能源供暖、适老化改造,破损房屋、道路、环境修缮,服务区域化、管理一体化、运营社会化、体系标准化、医食普及化,完成幸福院改造90处,实现农村养老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全方位提档升级。二是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,依托乌兰察布数字产业优势,创新搭建“互联网+智慧养老”数字化平台,构建服务对象“点单”、机构“派单”、护理员“接单”、社会“评单”运行机制,目前已为1.8万人次老年人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。三是持续优化“六助”服务,老年助餐点达到183个,推出“兜底就餐”“长者优惠就餐”“上门送餐”等助餐方式,475处农村“互助幸福院”实现医疗全覆盖。同时,“互助幸福院”增设浴室、洗衣房、棋牌书画室等服务设施,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。
三、坚持多元协同,构建全面可持续养老生态。一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,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服务公司,运营管理87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,形成政府主导+社会运作、公益定位+市场经营的一体化管理服务格局。二是创新互助养老模式,在全区范围内率先打造“乌兰志愿助老”服务品牌,倡导老年人结对帮扶、互帮互助,并组建互助、志愿服务队伍324支,开展“互助+志愿”服务1万余次。三是强化产业支持,把发展“银发经济”作为抓手,积极培育适老用品、适老食品、医养康养等产品,大力发展医疗康复、生态康养、文化旅游产业,乌兰美入选中国医养结合十大品牌和中国康养品牌,持续做强“乌兰颐养”“乌兰幸福院”康养名片,今年以来接待外地旅居康养老年人4000余人次。